2016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抢抓战略机遇的攻坚之年。2016年学校的工作主题为“抢抓机遇、协同创新”。全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新常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契合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对接社会和行业需求,抢抓机遇,协同发展,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确保实现学校“十三五”良好开局。
1.强化党的领导与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扎实认真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巩固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积极配合省委专项巡视工作,并切实抓好巡视后的整改落实工作。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党建水平。
2.加强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形成党风廉政建设新常态
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切实执行“六大纪律”,强化“四个意识”。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强化责任追究。以巡视整改为契机,完善规章制度,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形成党风廉政建设新常态。大力开展“一问责八清理”专项行动,进一步健全以廉政风险点防控为重点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监督问责,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勤俭办学的发展氛围。
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成立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团,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落实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新闻宣传机制,加强和改进思想宣传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全面启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一是全面总结和评估学校“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编制“十三五”规划奠定基础。二是进一步找准学校在新时期的发展定位,研究提出学校“十三五”发展战略目标与重要任务,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持续性和前瞻性。三是通过编制规划,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关心学校改革、发展与建设上来。
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推动和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依法决策制度,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坚持信访工作制度化建设,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工会、教代会的作用,完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保障机制。
以改革的思路,稳步推进重心下移、权利下放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学校以制定政策为主、院系自主组织实施、教职工参与监督”的管理体制。引导院系通过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合法方式,增强院系发展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探索人才培养、人事分配、财务及资源管理、科研创新机制、管理服务效能等方面的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尤其在学校更名的关键条件方面实现突破,激发学校发展后力。
科学制定学科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努力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新格局。开展新增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工作,积极培育省级重点学科,建立集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于一体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积极组织新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授权点申报,并争取获得授权。做好建筑学专业初评和城乡规划专业评估申请工作。按照学校更名的要求,合理评估专业结构及布局,建立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学校优质专业与优势产业的契合度。
大力推进“实境教学”、“理实耦合”、“虚拟仿真”、“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精品课转型与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建设,注重慕课、微课、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革新。探索实验室开放模式,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企业“订单式”培养机制,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力推进校所联合、校企对接。加强学科竞赛、实习实训教学环节过程跟踪管理,健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及时总结经验,积极申报教学成果奖。
在积极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同时,以“提高质量、服务需求”为主线,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研究生教育自评估和职业能力跟踪调查及长效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任课教师遴选机制。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做好招生录取工作。建立研究生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深化干部竞争选拔、退出机制建设,完善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机制。继续做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逐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以二级单位绩效评估为基础,建立与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相配套的资源分配和调控体系。继续实施“4×100”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博士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积极拓宽国内外培训渠道,实施多层次、多类型的干部教师培训计划,优化干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重点建设的一、二级学科上凝练若干研究方向,大力开展科研攻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并产生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抓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省市级科研平台建设和验收。实现科研经费持续增长,争取实现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项目立项、高水平论文、成果获奖等方面的新突破,力争省部级以上奖励达到5项。深化科技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挖掘与申请,完善教学成果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机制。
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促进管理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积极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着力提升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
积极探索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模式,不断拓展办学经费筹措渠道。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增加学校办学收入。探索预算执行绩效考核,保障重点任务建设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实施《内部控制规范》,落实高校财务管理责任,强化审计监督作用,严肃财经纪律。落实国有资产专项清查工作要求,大力推动仪器设备的开发共享。以“智能化数字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信息化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现代大学图书、档案服务体系。以推进星级“平安校园”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平安校园。
15.创建节能环保型、绿色生态型校园,优化校园环境
组建可再生与清洁能源实验研发中心,全力推进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研究与应用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利用中水站实现污废水再利用。进一步推进物业管理、绿化养护、开闭站管理、校园路灯的外包,力创节能环保型校园。合理规划三期绿化,坚持绿化与节约并举的生态养护管理理念,打造宜教、宜学、宜居、宜人的绿色生态校园。尽快组织校园三期工程立项报建审批手续,争取研究生公寓年内开工建设。抓紧实施西操场(篮球场和简易足球场)工程建设。完善图书馆周边道路等工程。抓好落实洋河新区征地手续及规划。
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构建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探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培育工作,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协同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力争实现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申报立项的新突破。借助“京津冀建筑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通过跨界融合、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展协同创新。
以协同创新为依托,围绕行业企业需求,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发挥学科综合和人才集聚等优势,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共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
大力扶持联合培养、交换访问、研修访学、科研实习等交流合作项目,重点推动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交流。逐步探索师生出国留学、进修深造的国际化通道。以“2+2”、“3+1”、“4+1”合作模式为重点,争取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围绕立德树人,以“素质教育”为统揽,积极打造思想引领品牌,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引领工作全过程,着力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
契合三大发展机遇,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推进校际、校地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强化资助育人功能。继续扩展优质生源,搭建就业平台,促进毕业生就业。完善“招生——培养——就业”协调联动机制,着力落实生源中学、学校、企业三方联合培养学生模式,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格局。
通过行业共建、校企合作等形式,打造更多科研平台、育人基地、就业基地。广泛开展学历提升、资格认证、技能培训、文化宣讲等活动,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结合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计划和精准扶贫工作,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开展“塞外授渔”行动。
实施校园文化活动立项制,树立活动品牌。继续开展文明创建、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争创国家级文明单位,传承和打造一批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