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学校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建筑大学,促进办学层次和水平持续提高的关键之年。全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三届三次全会的决策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年度工作主题,努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严格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在全校领导干部和党员队伍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扣学校中心工作,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把教育实践活动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建立健全弘扬优良作风长效机制,把作风建设列为每年年度考核和年终述德的重要内容,并以此为契机,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机制、活动方式、服务模式,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切实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大学生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加强学生党员规范化管理。
提高认识,明确职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要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实行“一岗双责”。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建立健全民主监督体系,提高监督的实效性。积极推进信息公开,既拓宽师生员工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渠道,增强监督合力,又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腐败。大力加强党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坚决纠正不正之风,营造良好氛围。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发挥惩处的治本功能,坚决惩处腐败,确保学校健康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思想、工作实际,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纳入党课团课,帮助学生及时学习掌握,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树立开放办学、合作发展的办学思路,建立健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运行机制。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联系,实现学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建设的互动。
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力争实现省、市共建,争取各级各类政府投资项目,与张家口市共建共享文体设施等。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专业与行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深度融合,通过校企联盟、产学融合,全面推进工学结合,实现行业共建,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重视成人教育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独特功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和类型的职业培训,切实抓好具有学校特色的职业资格培训、技能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强化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国际国内交流合作。落实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马科斯分校、芝加哥东西大学已达成的交流与合作协议,主动寻求与其他国外大学的合作。积极拓展合作渠道,通过联合办学、校际交换、学术交流、学者互派、出国留学等形式不断扩大教师和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开阔办学视野,提升办学声誉和办学水平。大力促进对外友好往来,继续选派人员参加国内学术会议、访问交流、洽谈合作等。充分发挥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提高聘用效益。
改革内部管理模式,健全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坚持依法治校,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和行政的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推进党委和行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实行集体决策;继续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参与机制,推进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和管理监督;建立健全学术管理体制,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完善学术组织运行机制,推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运转、有序运行;依法修订体现学校特色的学校章程,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按章办学和依法治校。
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明确校院各自管理职责和权限,转变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实现重心下移,赋予二级学院履行职责必需的人、财、物管理权,确立二级学院的办学实体和管理主体地位,构建有利于调动二级学院积极性的内部运行机制。转变管理体制,由“过程”转变为“目标”。即由二级学院提出建设与发展目标,经学校、专家委员会论证,批准后进行目标任务管理,并将此作为考评二级学院工作的依据。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以及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引领方面的主体作用,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提高二级学院的自主办学能力。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以岗定酬、多劳多酬、优劳优酬”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完善各种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政策,稳步实行工作绩点制分配办法,继续提高教职工待遇,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继续推进校、院两级考核、两级分配的模式,扩大基层单位的分配自主权,营造干事创业、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环境氛围。
大力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和办学治校能力。深入研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突出“德”的考核、实绩考核和作风考核。强化干部教育培养工作,提升干部培训实效。进一步加强管理干部的培养、选拔、培训工作力度,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实施“4×100”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力度,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学术领军人物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加大对校内“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扶持、奖励、培养力度,鼓励教师进一步提高科研、业务水平及社会服务、工程实践指导能力。创新人才使用模式,建立全职与非全职相结合、长期聘任与短期借用相结合的弹性用人机制。
以创新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改革为核心,主动适应地方经济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编制《专业建设规划(2014-2024年)》,确立专业建设的新方向,形成富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群;继续培育、建设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以其为中心,带动专业群建设,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积极推进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建筑学专业的综合改革,并引领示范其他专业改革建设;做好相关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和新专业的建设工作。
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推进“理实耦合”、“校企游学”、“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增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努力探索应用型及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深入开展课程建设、改革与创新,促进我校精品课程转型与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建设。建设服务主导型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构建基于学科、专业的馆藏资源和服务体系,健全图书信息管理体系和文献资源收藏体系,提升图书信息服务水平,增强其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重视实验实践教学作用,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实验室开放模式,推动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进校所联合、校企对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做好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和校级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初步建立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实践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校内外质量监控队伍建设。继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强化教学监督、完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特别是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的监督与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做好研究生复试录取和首届研究生入学的有关工作。及早谋划2015年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争取高质量生源。积极拓宽研究生教育领域,提前做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准备工作。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编印研究生手册。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模式,制定并出台研究生培养方案。做好研究生课程大纲的制定工作,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导师遴选、聘任、考核、管理等规章制度,尤其要做好企业导师的遴选工作,建立一批研究生培养基地。加强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维护优良学风。
继续完善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学科特色,构建以基础学科为支撑、以应用学科为重点、以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坚持以大带小、以强促弱,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积极构建学科群,实现学科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科建设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加强对重点学科、重点发展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健全重点学科建设运行机制,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学科,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完善“项目——团队——平台——成果”四位一体科研工作机制,推动协同创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围绕学科前沿和现实社会需求,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抓好大平台、大项目和大成果,同时探索各类小团队和小型学术机构的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技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推进校企互动和产学研合作,鼓励校企共建科研平台,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在与地方战略对接的同时,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七、以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抓手,坚持“立德树人”
积极创新思想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以“双百工程”、“三项”教育活动、“两堂课”活动为内容,充分利用微博、博客、微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工作实效性。围绕“三位一体”的学生培养模式和学风考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学工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努力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继续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积极争取企业奖学金、校友奖学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后顾之忧;继续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建立危机干预制度,完善心理健康应急反应机制,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方向,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加强体育、国防和美育教育。
创新招生宣传途径,借助新媒体手段,加大微信平台、招生QQ群、招生微博的宣传力度,确保首届研究生和今年本专科新生的生源数量和质量。认真贯彻招生工作“六公开”、“六不准”和“十禁令”条例,做好高招录取工作。继续搭建学生就业“三个平台和一个人才集散地”,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进一步健全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浓郁创新创业氛围。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总思路(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范管理、职能部门监督),以一区办学为契机,着力推进后勤服务管理体制改革。
理顺后勤管理与服务机制,实行“小机关、大服务”。开放后勤服务市场,通过竞争吸纳社会专业性服务公司,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为学校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
改革和完善用工制度,严格控制编外人员和临时用工,防控用工风险。推行后勤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专业服务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切实提高后勤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新校区、新机制、高标准、高质量。
严防“食品安全”底线,严把“六”关,加强餐饮服务管理,不断提高食堂满意度。狠抓公寓安全管理,加大公寓维修保洁服务力度,提高公寓管理和服务质量。扎实推进报修处置、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设施维护、水电保障、安全防范“六个重点工作”建设,努力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全面完成节能减排设施及能源管理平台建设,持续降低能耗水平,打造节约型校园。
进一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坚持统筹协调,继续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坚持勤俭办事、厉行节约的原则,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规模,继续推行公务卡制度。继续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科学管理,修订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益。做好建国校区设备与资产清查、移交、搬迁工作,确保账目清晰,账物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进一步加强协调,积极运作,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确保二期工程各单体建筑按时完工,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完成二期工程配套工程,环境整治工程。顺利完成建国校区设备、人员搬迁工作,实现一区办学。完成三期工程规划设计和图纸审核工作,办理报建手续,力争实现年内开工。加快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妥善解决工程质量及合同争议问题。争取省市支持,在我市洋河新区征用土地,扩大校园面积。
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组织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着力推进校园一卡通项目建设。协助建设电子办公、学工管理、校园广播三大应用系统,提高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建设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的网络支撑平台,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一卡通管理,重点扩充并完善一卡通系统自助服务功能。研究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2014-2024年)》。
在继承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依托行业文化、区域文化、历史文化,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校训、校风和学校精神为载体,以校友会、校庆日为媒介,构建“建筑结构式”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把传统建筑中的“基”、“柱”、“梁”、“脊”、“墙”等五个重要结构赋予新的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建院人全面发展的整体文化环境。依据特色文化体系,进一步丰富文化活动,培育文化精品,强力打造体现时代特征、独具学校特色、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校园。
加强安全稳定工作综合治理,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狠抓校园治安防范和消防安全工作,确保学校消防安全。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治安隐患、矛盾纠纷等方面的排查化解工作,积极消除各种隐患。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水源管控,预防食物中毒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加强信访工作,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师生员工的人文关怀,关心特困教职员工,关爱贫困学生。继续做好教职员工定期体检工作,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促进师生身心健康。进一步做好关心离退休老同志工作,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使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积极做好统战工作,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发挥他们在建设幸福校园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力军作用,汇聚一切促进学校发展的正能量,确保学校2014年度各项任务和奋斗目标的落实。